5725-转自方志良的文章

  青少年责商  文明礼貌

4R4P专业名词术语公式详解 查看更多

R1(0)+R3(+1)=+1:责任主体不仅能够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而且很懂得团队协作,注重工作中的沟通反馈提示等,乐意帮助同事,是很让同事和领导放心和喜欢的责任动力表现。

方志良 的文章 礼仪,不仅仅是面子


礼仪与心中有自己还是他人



优礼家教:任何有形的礼仪都是通过我们的语言或肢体行为所表达出来的动作规范;

而真正有心的优礼是建立在心里有他人,没有各种偏见与偏激,可以包容他人改进、调整与适应的心灵之美。



谈到礼仪,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本来平时做什么都挺自然的,突然之间不知道自己的手该怎么放,话怎么说,步子该怎么迈,眼睛该怎么去看……一切反而变得紧张和不自在了。这是为什么?不急,让我们来先看看几个例子。


西餐与礼仪


有一对中国母子在一家西餐厅吃牛排,妈妈教孩子把台布和刀叉摆的很有仪式感,但孩子终归是用筷子吃饭长大的,在用刀叉时,一会儿就忘记了到底是左手叉,右手刀的西餐仪式,并且在用刀叉的时候发出了声音。妈妈在一旁紧张地提醒与暗示,也许孩子这个时候太在乎牛排的美味了,一会儿就忘记了妈妈的提醒。妈妈反复的提醒又让孩子越发紧张和不自然。于是就餐的过程中就成为妈妈与孩子的“暗示”交流过程。很显然,妈妈心里感觉孩子这样挺丢人,明显感觉到妈妈的脸色十分难看。餐后出门,妈妈终于发飙了:“你怎么这么笨呀!连刀叉都教不会,丢人现眼的玩意,下次再也不带你去吃西餐了!”妈妈气呼呼往前面走,孩子委屈的嚎啕大哭跟着妈妈,一场本来很开心的母子就餐就因为西餐礼仪而不欢而散。


打招呼与礼仪


礼仪,本来应该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讲究礼仪本质的目的就是让人与人之间在某种场合更加和谐融洽才对。母子吃西餐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在礼仪面前不能够正确理解它的本质的目的与意图,如果仅仅为了礼仪而礼仪,就会导致我们本来很自然的思想、动作习惯、言行与表现变得突然僵化起来,由此也带来了彼此的关系矛盾激化。比如,家里来客人,正常情况下,很多父母会让孩子主动打招呼叫叔叔阿姨,有的时候孩子也许心情不太好,或在忙其他紧急的事情,显得不是那么热情,有的父母就会当着客人面对孩子发火或数落:这孩子像他没本事的老爸一样,不会主动叫人,长大以后可怎么办呀!真愁死我了。



礼仪与面子


为了讲一个礼仪而把孩子吃饭都畏畏缩缩,嚎啕大哭;为了讲一个礼仪而当着客人面数落孩子,甚至还殃及孩子的爸爸。关于礼仪,有一个怪现象,我们很多人会把掌握一种礼仪当成嘲笑他人的本钱与谈资的事情也不少。比如吃西餐的礼仪,同学与同事之间的各种“这个你都不会?”,还有最常见的穿西服扣扣子、打领带、领巾以及去掉袖口商标的礼仪,我们经常会拿这类事情作为嘲笑他人的笑柄。当主流社会把礼仪变成为可以嘲笑他人或被他人嘲笑的谈资或笑柄时,礼仪就成为所谓“文明人”与“野蛮人”的标签,这样的礼仪就会变得让人厌恶与抗拒,因为这种礼仪已经变味了,礼仪全然成为自己高人一等的身份象征,成为让自己有面子,可以消遣他人的社会附庸风雅的产物。

这种心里只有自己面子的礼仪才会导致我们开篇所提到礼仪现象,因礼仪而顿时不知道如何听、如何看、如何说、如何做的窘迫怪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礼仪囧”现象。


礼仪与心里只有自己


真正的礼仪是心里有他人,如果与孩子吃西餐过程中,妈妈不过度考虑到旁人的眼光会怎么看,不过度较真,就会对孩子说话时表现得语言舒缓、有耐心、有宽容,更不会为了礼仪而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当父母把礼仪当成了面子工程教育时,礼仪教育势必会失败,因为父母是一个礼仪功利主义者。



礼仪与心里有他人


真正的礼仪不仅仅只是行为举止上的表面表现,而是我们内心对礼仪的内在的理解,这种内在的理解就是建立在心里有他人的前提基础上。当我们把礼仪与心里有他人联结在一起后,我们就理解各种优秀的传统习俗礼仪(简称:优礼)不仅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更是自己的内在素养的体现。如何真正理解优礼与素养的关系,我们就需要理解心里有他人的优礼的基本含义。


心里有他人与有形的礼仪与有心的礼仪


一个西餐过程,我们要求孩子能够做到正确使用刀叉,这是有形的西餐礼仪,但当我们面对一个从小用筷子的孩子来学习与适应这种刀叉礼仪文化,就要从心里清楚,筷子与刀叉没有高贵与低贱之分,不要以为刀叉的讲究而显得高贵,筷子的简单而显得低贱,这只是一种生活习惯养成的工具使用方法而已。礼仪是源自生活,而不是高于生活,更不是超越民族与种族之分。任何有形的礼仪都是通过我们的语言或肢体行为所表达出来的动作规范。而真正有心的优礼是建立在心里有他人的基础之上,没有各种偏见与偏激,可以包容他人改进、调整与适应的心灵之美。


培养孩子良好的优礼习惯,是一项长期的优礼家教“听说看做作”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培养过程,更是一个“知错、认错与改错”伴随孩子成长的过程,为人父母不仅要培养孩子的有形优礼,更要让孩子真正懂得“心里有他人”的有心优礼。尤其作为家长,您不能有过度的功利主义心态,孩子的优礼表现不是用来取悦、炫耀他人更不是用来和别的孩子比较的做作。


《优礼家教》是一本关于优礼知行合一的科普读物,这是一套亲子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共同学习、体验与参与的数字符号化优礼行为标注理论体系,通过独特的数字符号化行为标注让亲子与师生之间建立优礼行为与责任沟通密码。



本文责任现象学系统分析

Responsibility phenomenon

责任总公式:R1(-1,0)+R2(0~N)+R3(0,+1)+R4(C/c)=1

所属责任现象:责任第一现象(一个责任主客体)

第五层次:Ra(H)+Rb(H)=+1责任强强联合:R1(0)+R3(+1)=+1

本文责任思维模型:责任形态

责任思维工具描述:对于责任的形态的分布,我们通常可以采用“有形,有数,有心,有神”的隐喻的方式来说明。
有形的责任,就是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物理属性来判断;
有数的责任,我们可以通过结果的差异来判断;
有心的责任,我们可以通过人的情感波动来判断;
有神的责任,我们可以通过人的内心信念来判断。

文章关键词: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加载中

0位亲已答题!

 相关文章 Articles

来自全球各地0位亲的支持,是我最大的责任动力!
Copyright © 2015 ICP备案:沪ICP备14053021号 沪公网安备31011002003955号
责商(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责任动力学研究院
联系电话:15800477474
公司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1076号031幢A90室